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旧版入口
饲养管理
饲养营养
阶段饲养
繁殖育种
疾病防治
牛舍管理
 
疾病防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系统 > 奶牛专家系统 > 饲养管理 > 疾病防治  
消化系统疾病:普通病(1-14)
来源:

普通病(1-14)


1.窟胃单纯性消化不良
病因
   该病的症状类似变质饲料或饲料变更引起,但临床上一般缺乏这样的病史,通常难以确定病因。

临床症状
   病牛厌食、产奶量下降、末梢冰凉和瘤胃机能障碍,如瘤胃停滞、收缩力和蠕动次数下降,或蠕动次数增加但收缩力减弱和瘤胃臌气。体温、心率和呼吸一般正常。

治疗
   治疗应遵循两条原则:(1)恢复胃肠正常的运动力;(2)清除胃肠内的致病性内容物。为此需给动物投服轻泻一促瘤胃合剂和注。射钙溶液。瘤胃仍有蠕动的可给予丸剂;瘤胃蠕动停滞的宜将粉剂加温水用胃管投药。有瘤胃臌气的用药前先行胃管放气。由于食欲和胃肠功能减弱及继续产奶丢钙,常致低血钙,故需补钙,每头病畜注500毫升硼酸葡萄糖酸钙,静注或多点皮下注射。
 
 
2.瘤胃重度消化不良
病因
   常与牛误食饲料的质和量有关。

临床症状
   包括食欲、产奶量急剧下降、胃肠蠕动完全停止、末梢冰凉、直肠温度正常或偏低。心率和呼吸数正常或增加。一些病畜由于低血钙而卧地不起。

治疗
   治疗方法与单纯性消化不良类似。已出现卧地不起的牛应静注钙制剂。由于严重的瘤胃停滞,宜将促瘤胃一轻泻一抗酸合剂(粉剂)溶于十几升水中经胃管投服。若过量采食易发酵饲料后不久发生重度消化不良,可考虑实施瘤胃切开水。
 

3.瘤胃臌气
病因
   急性瘤胃臌胀可由游离气体或泡沫性食物引起。急性游离气体性臌气的发生与低血钙并导致肠梗阻、食管阻塞或损伤、咽部损伤、消化不良、急性局灶性腹膜炎继发肠梗阻有关。奶牛的泡沫性臌气几乎总是与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或突然摄食或过食多汁的青饲料如苜蓿有关。

症状
   病程快、左腹臌大、直肠检查发现臌大的瘤胃已达右腹背侧和腹侧,腹压升高压迫膈肌和胸腔,引起中等或严重呼吸困难。
 
诊断
   患气体性臌气的病畜左上腹出现大的砰声区,插入胃管后臌气缓解即可确诊。若动物伴有发热、肠梗阻、局灶性腹痛,则可能存在腹膜炎。伴有食道阻塞、损伤或咽损伤的动物表现为多涎、不安、伸颈、腹部膨胀。消化不良所致的臌气在临床上很少有其他症状。泡沫性臌气的诊断依据为典型的左侧腹部臌大,叩诊同时听诊可听到不明显的砰声,插入胃管不能解除臌胀。
 
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缓解臌胀和消除病因。低钙血引起的气体性臌气在胃管放气的同时注射钙制剂。伴有臌气的消化不良需胃管放气并给予钙剂、轻泻剂、制酸剂和促瘤胃剂。急性泡沫性臌气时插入胃管极少有效。但此法有助于诊断,可通过胃管给予表面活性剂如聚羟亚烃或植物油以消除泡沫。为加速瘤胃排空,可给予促瘤胃一轻泻一制酸合剂(加温水送服),并注射钙剂。

防制
   避免动物摄食致病性的饲草,如不要突然到苜蓿生长茂盛的草地放牧、逐渐饲喂多汁牧草、预饲整株干草、向草地上喷洒表面活性剂。


4.慢性瘤胃臌气
病因
   多数患牛有饲喂方面的病史。低纤维日粮是饲喂牛奶或代乳品的犊牛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患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或腹泻的犊牛长期或过量给予抗生素后由于瘤胃微生物区系的改变亦能诱发瘤胃臌气。抗胆碱药如甲基东莨菪碱治疗腹泻时也会引起瘤胃臌气。食道损伤,胸腺淋巴肉瘤或幼稚型淋巴肉瘤导致咽部或纵膈淋巴结肿大,迷走神经受损等均可引起慢性臌气。

诊断
   慢性瘤胃臌气一般借病史和物理检查确诊,但应注意排除腹水、皱胃变位、盲肠臌胀和水肿等因素。插入胃管是区分气体性或泡沫性臌气的有效方法。必要时通过物理检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外科手术探查确定原发性病因。
   在犊牛,结合叩诊、听诊、冲击触诊和腹部触诊可以鉴别瘤胃、皱胃和盲肠膨胀。对犊牛无法直检,主要依靠物理检查。在成年牛,物理检查结合直检可以确诊瘤胃膨胀。

治疗
   治疗措施依原发性病因而定。


5.创伤性网胃腹膜炎
病因
   摄入金属异物,如钉子或金属丝等,网胃收缩或动物体位改变时刺伤网胃而发病。妊娠尤其是妊娠后3个月,子宫体增大,压迫瘤胃和网胃,若网胃内有尖锐异物则极易刺伤网胃。故妊娠奶牛本病发病率高,且多发于1岁以上的母牛。

症状
   急性局灶性网胃腹膜炎病畜的典型症状包括食欲或泌乳突然急骤下降甚至废绝、发热(39.44~40.56(摄氏度))、呼吸和心率正常或稍
快、肘外展、不安、弓背站立、瘤胃蠕动减弱、轻度臌气、排粪减少、前腹区痛疼。慢性局灶性腹膜炎的动物可出现体重下降,被毛粗乱无光泽、间歇性厌食、泌乳减少、粪便异常、瘤胃功能紊乱,可能弓背站立。弥漫性网胃腹膜炎的症状较严重,发热、呼吸及心率可达40~80次/分或90~140次/分、胃肠活动完全停滞、泌乳停止、食欲废绝、皮肤冰冷、粘膜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迟。痛疼剧烈而广泛,动物不愿起立或走动,起卧或强迫运动时更加明显。

诊断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物理检查,症状不明显的病例需辅以实验室检查。网胃透射照相术是最具确诊价值的辅助性检查项目。具明显腹膜炎症状者主要应与穿孔性皱胃溃疡鉴别诊断,后者疼痛反应区通常位于中部腹中线右侧且伴有发热。

治疗  
   急性病例一般首先采用保守疗法,包括投服磁铁,注射抗生素和限制活动,以固定金属异物,控制腹膜炎和加速创伤愈合。其他对症疗法,如给予流质食物,促瘤胃剂,补充钙剂及其他电解质。亚急性或慢性病例已出现顽固性厌食、脱水、重度碱中毒时应及早进行液体疗法、抗生素疗法和瘤胃切开术,仅保守疗法难以治愈。


6.真胃变位
病因
   真胃变位(DA)分为左方变位(LDA)和右方变位(RDA)。DA发病高峰在泌乳期的前6周,但可散发于泌乳或怀孕期的任何阶段,犊牛和公畜亦有发病。DA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日粮中酸性成分(如玉米青贮、低水分青贮)和易发酵成分(如高湿度玉米)较多,导致挥发性脂肪酸产生过多。(2)某些代谢病或感染性疾病会引起胃肠停滞,诱发或促进DA发生。(3)腹腔较大的品种的牛或奶牛DA发病率高。

症状
   患牛厌食高能量饲料,产奶量下降,精神沉郁,轻度脱水,体温、脉搏和呼吸正常,瘤胃收缩力中等,从尾侧观察见真胃移位一侧,肋弓突起,以左侧观察肋弓突起更为明显。叩诊肋弓下部有高亢的鼓音,叩诊区位于髋结节与肘结节的连线上,向前延伸至第8~9肋。冲击触诊时在肋弓下可听到充满液体的真胃内部的溅水音。

治疗
   药物疗法  对于单纯性DA,考虑到费用、并发症及护理或管理方面的限制因素,药物疗法常作为治疗DA的首选方法,包括口服轻泻剂、促瘤胃剂、抗酸药或拟胆碱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肠道排空。“滚转法”亦是治疗单纯性LDA常见的非手术疗法,使病畜向一侧横卧,而后转成仰卧姿势再轻轻向左右两侧摆动,每次回到正中位置时静止2—5分钟,将牛转为左侧横卧,使瘤胃与腹壁紧密接触,然后马上使牛站立。经药物治疗(或再加上“滚转法”)后让动物尽可能多摄食干草填充瘤胃,一则防止LDA复发,二则促进胃肠蠕动。在食欲完全恢复前应逐渐增加日粮中的酸性成分,同时治疗并发症。
   外科手术疗法  矫正单纯性DA的各种手术:
   (1)右腹正中旁真胃固定术。
   (2)右腹网膜固定术。
   (3)左腹真胃固定术。
   (4)盲针真胃固定术和套索针。


7.真胃扭转
病因
  真胃扭转(AV)又称真胃右方转位。AV发生与牛性别和年龄无关,多数发生于产犊后6周内,发病高峰与DA一致。犊牛(断乳前)的RDA常继发AV。病理剖检发现扭转发生在胃小弯,并波及整个真胃、瓣胃和网胃,结果导致瓣胃移至真胃中部,网胃移至瓣胃后、真胃中部。

临床症状
   动物厌食、脱水和不安症状较DA严重得多,往往在发生AV后出现食欲和泌乳急剧下降。体温正常、末梢冰凉、不安、脱水。从尾侧观察常可见膨胀的真胃导致右腹膨大或肋弓突起。肋弓下叩诊,出现大的鼓音叩击区,叩诊区向前可达8~9肋,向后可延伸至第13肋或饥窝。右腹冲击触诊可知扭转的真胃内有大量液体。

诊断
   仅依据物理检查,一些早期的AV易与RDA混淆。一般,AV牛常出现中度或重度脱水、四肢冰凉、极度不安。另外,直检较RDA更易触摸到膨胀的真胃,膨大的胃大弯在腹内手臂长的距离处紧靠右肋腹壁。

治疗
   AV最重要的处理措施是早期诊断和矫正。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整复、药物纠正脱水和代谢性碱中毒。外科矫正方法包括右腹网膜固定术和右腹正中旁真胃固定术。
   严重的AV若胃内积存的液体超过10升,需实施真胃切开术。对早期AV可在术后纠正脱水和酸/碱及电解质平衡;对严重病例应在术前进行适当的体液疗法。早期病例或轻度脱水者,术后口服补液和氯化钾即可。中度或严重脱水和代谢性碱中毒病例,需静脉滴注3~4升高渗盐水,或20~60升含40毫摩尔/升氯化钾的生理盐水。同时治疗并发症。
 
 
8.真胃溃疡
病因
   该病的发生与动物集约化饲养和饲喂精料及青贮等高酸性日粮有关。日粮中含较多潮湿玉米或玉米青贮的牛群常发本病。应激亦促发初生奶牛的真胃溃疡。多数出现临床症状的奶牛常在泌乳后4~6周发病。

症状
   穿孔性真胃溃疡可见于犊牛、公牛、年龄较大的青年母牛及任何阶段的泌乳或妊娠奶牛,其中在泌乳1~6周的奶牛中最常见。穿孔性溃疡引发局灶性腹膜炎后的症状与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相似,真胃内容物漏出时被纤维素粘连,造成真胃与腹膜或瓣胃粘连。病牛不同程度厌食,体温常达39.44~40.56(摄氏度),瘤胃蠕动减少或停滞、腹痛,不愿走动,腹壁触诊存在疼痛反射区,偶见磨牙。犊牛发病时症状与上述基本相同,但常出现瘤胃臌气。穿孔性溃疡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后的症状同局灶性腹膜炎有很大不同。大量真胃内容物漏出引起大面积感染,动物很快厌食或食欲废绝,前胃和远侧胃肠完全停滞、发热、皮肤和末梢冰冷、脱水、不愿活动、广泛性腹痛,高度沉郁,逐渐卧地不起,动物基本上处于败血性休克状态。发病急,病程短,通常6小时内可致死亡。
   出血性真胃溃疡在犊牛较少见。成年牛在泌乳的任一阶段均可发病,尤以前6周最常见。伴有少量出血的真胃溃疡症状不明显。无临床症状但有轻度出血的病例,在粪中可间歇性发现小血凝块,症状较明显的病畜表现轻度腹痛,周期性磨牙,食欲不定,周期性粪中带血。直接诊断本病较困难,但在排除其他疾病基础上结合腹腔穿刺和粪便潜血检查可做出诊断。
   有严重出血的真胃溃疡病畜体温正常,明显的黑粪症、厌食。当食欲废绝、精神极度沉郁时,患畜表现为大量失血症状。若黑粪症明显,则仅靠物理检查即可确诊。

诊断
   诊断真胃溃疡主要依据物理检查、排除法和腹腔穿刺术,但确诊应进行外科探查或尸体剖检。

治疗
   穿孔性真胃溃疡并继发局灶性腹膜炎病例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包括调整日粮和药物治疗。日粮中应撤去青贮料、高湿玉米和粉状精料,增加纤维成分(如优质干草)。若因日粮中缺乏高能饲料而出现酮病征兆时,可适当给予粗质的犊牛用谷物或全燕麦,减少活动。药物治疗包括连续7~14天给予广谱抗生素或直到动物能保持正常体温48小时以上以控制腹膜炎,口服抗酸保护剂。出现其他并发症时应对症治疗。禁用皮质激素和NSAIDs类药物,以防加重溃疡。
   穿孔性真胃溃疡继发弥漫性腹膜炎时治疗较为困难。可采用治疗方法包括注射大剂量广谱抗生素、连续静脉补液特别是调整酸/碱和电解质平衡,出现休克的未妊娠牛初期可给予皮质激素、口服抗酸剂及其他必要的支持疗法。可考虑实施腹腔灌洗。
   仅有少量出血的真胃溃疡按上述治疗穿孔性溃疡的方法调节日粮并给予抗酸保护剂或收敛药一般即可治愈。对并发症给予相应治疗。
   发生大出血的真胃溃疡需进行药物治疗并调整日粮,日粮调整和口服抗酸保护剂的方法同上。治疗关键是确定是否需输全血。任何情况下如果病畜发生严重失血,惟一的抢救措施是输全血,一般病例需输4—6升健康牛血,供应血应是牛白血病病毒(BLV)阴性和非持续性BVDV感染牛的。DA亦能继发真胃出血,特别是慢性DA,应及早进行手术疗法。在出血合并穿孔的真胃溃疡病例,物理检查应确诊是否存在DA,若存在,则应从右腹正中弯实施探查手术。对这些严重病例,术后日粮调整和广谱抗生素治疗应持续7~14天。


9.真胃阻塞
病因
   原发性真胃阻塞可由摄食过于粗硬的纤维、砂石引起,亦有自发性阻塞发生。继发性病因更常见,包括由腹侧迷走神经受损导致的幽门排空障碍,由真胃变位扭转、腹内粘连、幽门肿块或粘连和淋巴肉瘤导致的血管或神经损伤。任何品种的犊牛均可出现自发性真胃阻塞,任何原因引起的犊牛腹膜炎出现粘连后可能继发真胃阻塞。

症状
   无特征症状。病畜进行性腹胀、间歇性厌食、粪便少且稀软、体重和产奶下降,还可见腹泻症状。病畜左上、下腹和右下腹隆起,在犊牛触诊时能触及坚实、膨胀的真胃,但在成年牛一般难检查到。病畜出现磨牙,腹中部深部触诊时可能有疼痛反应。体温、脉搏、呼吸一般正常。

诊断
   确诊需进行腹腔检查术或瘤胃切开术。

治疗
   切开瘤胃后,经网胃口向真胃送胃管并投以矿物油或二辛基琥珀酸钠(DSS),通常一次投药难以见效。卧地的动物需进行真胃切开术(右侧肋弓下途径)。


10.小肠阻塞
病因
   小肠阻塞(如肠缠结、肠扭转、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常不明确,常在剖腹探查或死后剖检时才追溯到诱因,如牛结节线虫、放倒保定、横穿腹腔的带状纤维组织等。

症状
   一般有动物急性厌食,胃肠停滞;腹部膨胀、腹痛,排粪停止。右下腹冲击触诊出现积水音,直检发现膨胀的小肠袢。病畜的全身状态(如姿势、脱水、脉搏)呈进行性恶化。
   动物发生肠系膜根扭转、小肠缠结和远侧肠管扭转时均有严重的腹痛,病畜踢腹、吼叫、背部下沉、喜卧。发生肠套叠时腹痛稍缓,一般在病初12—24小时出现腹绞痛症状,此后仅有厌食、轻度腹痛、排粪停止、脱水、腹部膨胀。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触诊、直检,多数病例可以确诊。但在犊牛无法直检。牛发生小肠梗阻后一般排粪停止,处于梗阻远侧的粪便可能会在梗阻早期排出。偶尔在直肠中发现从小肠套叠部位分泌的红色的血样粘液,这一现象有助于诊断犊牛的肠梗阻。直检发现膨胀的小肠肠袢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对犊牛和妊娠后期牛可能需进行剖腹探查以确诊。腹剖超声波和射线照相可作为犊牛小肠梗阻的辅助诊断手段。另外,应注意同伴有小肠气性和液性膨胀的单纯性消化不良、其他腹痛症、盲肠膨胀或缠结、妊娠期子宫扭转等鉴别。
 
治疗
  该病惟一的治疗方法是右侧剖腹探查术,确定异常的解剖部位后矫正。术前或手术准备过程中可静脉补液,并给予止痛药如氟氨烟酸葡胺(1.o毫克/千克)。犊牛手术应选择左侧卧(首选)或仰卧姿势。术后需持续静脉补液和广谱抗生素,补充钙剂并适当给予止痛药。


11.盲肠扩张和扭转
病因
   许多解释真胃变位的理论可用于解释盲肠扩张及由此诱发的盲肠扭转。牛盲肠可产生挥发性脂肪酸。日粮中高水平的精料和青贮料是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的丰富来源。其他因素,如低钙血、继发于乳房炎或子宫炎的内毒素血症和消化不良均可导致胃肠迟缓,使盲肠内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而引发盲肠扩张。发生单纯性盲肠扩张时盲肠不同程度地膨胀并滞留气体和液体,进一步膨胀则会导致盲肠自身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从右侧观察),即盲肠扭转。该病可发生于怀孕和泌乳的任一阶段,但高发于泌乳早期,也可发生于犊牛和公牛,特别是饲喂易发酵精料如高湿玉米者。

症状
   盲肠扩张初期表现为食欲不振、排粪减少和腹部膨胀,泌乳减少。体温、呼吸正常。随病情发展,动物轻度或中度腹痛,后肢踏地或踢腹。叩击右腹呈鼓音,右上腹冲击触诊有击水声。右腹显著膨胀。发病24小时以上或严重病例可出现轻度或中度脱水、末梢冰凉。直检可在右后腹摸到膨胀的盲肠,腕部伸入直肠即可触及移至盆腔入口的盲肠尖。盲肠扭转时症状严重,动物产奶量、食欲和排粪急剐减少,中度或重度脱水,右腹显著膨胀,瘤胃停滞且膨胀。冲击触诊易发现器官积液,直检可发现盲肠膨胀且呈旋转或扭转状态,近端结肠膨胀。犊牛患该病的特征是右腹膨胀、厌食、排粪急剧减少、脱水、心率加快、腹痛、卧地。右后腹包括饥窝和最后数个肋间大范围鼓音叩击区,右腹冲击触诊有击水音。

治疗
   对盲肠膨胀病畜,若心率正常,有一定食欲和排粪,无或轻度脱水,轻度腹部膨胀,直检可在盆腔入口触及盲肠尖,则仅需药物治疗,每天给轻泻剂、促瘤胃剂,必要时给予钙剂,处理并发症。限饲易发酵饲料。若病畜心率加快,食欲丧失,排粪停止,明显脱水,中度或重度
腹部膨胀,直检显示盲肠和近端结肠高度膨胀、腹痛,则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前静脉补液并给予氟氨烟酸葡胺(o.5—1.o毫克/千克,2次/天)。手术包括右胁部剖腹术和盲肠切开术。晚期病例出现盲肠坏死或复发病例可进行盲肠部分切除术。术后连续数天内每日给予轻泻剂和促瘤胃剂,每1—2天直检判断盲肠恢复程度,同时进行抗生素疗法。逐渐恢复高发酵饲料日粮。


12.结肠梗阻
病因
   该病主要由局部炎症所致的粘连或占位性块状物引起。右饥窝部腹腔注射可能引发脓毒性或非感染性腹膜炎,导致部分或完全性结肠梗阻。

症状
   病畜存在不太明显的厌食、粪便少而松软,泌乳下降。完全性结肠梗阻时腹部膨胀。右腹出现的鼓音叩击区与结构或盲肠膨胀一致。发生局灶性脓毒性腹膜炎的牛常呈现发热。

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病史调查有助于诊断。直检腹腔内是否存在膨胀的近端结肠、盲肠或纤维素粘连。

治疗
   由腹腔注射继发的结肠梗阻应立即实施对症治疗,包括抗生素疗法和止痛。若治疗数天后无效则考虑右侧剖腹探查术。


13.结肠闭锁
病因
   该病为一种散发的先天性缺陷病,可引起胃肠道完全闭锁,常在生后1~3日内出现症状。病因尚不明确,遗传因素及怀孕早期触摸胚胎导致的损伤可能是该病的诱因。

症状
   犊牛出生后出现腹部膨胀、排粪消失,肛门括约肌和直肠无异常。动物出生时外观正常,通常能饮初乳,但在2~3天内即出现绝食、腹部膨胀、精神沉郁并开始出现脱水。病畜体温正常、心率加快,右下腹冲击触诊有击水音,可能出现腹痛。

诊断
   据临床症状即可确诊。

治疗
   惟一的治疗方法是进行外科手术,将结肠旋袢近端与闭锁远侧的降结肠吻合,以绕过闭锁肠段。术前犊牛应予补液、电解质、葡萄糖、血浆或全血(抗体被动转移障碍时)及抗生素。


14.直肠撕裂
病因
   该病常发生于直检时术者缺乏经验、动作粗暴或动物保定不确实。

症状
   直检造成直肠撕裂时会立即发现新鲜血液流出,动物出现里急后重。直肠未全层撕裂时动物里急后重、厌食、粪中有血迹。若全层撕裂,动物出现发热、胃肠梗阻、心率加快、弓背站立。若直肠全层撕裂后与腹腔相通而发生脓毒性腹膜炎,动物通常在24小时内死亡。

诊断
   病因调查是诊断该病的关键,若病因不明则只能通过直检才能确诊。直检时一旦摸到损伤或发现出血,动物里急后重,应中止检查,立即实施硬膜外麻醉术。

治疗
   若仅出现直肠粘膜损伤,应至少1周不进行直检并给予轻泻的食物(青贮或青刈饲料)。存在严重里急后重的动物,可实施硬膜外麻醉术l一2天。若损伤已达粘膜下层或肌层,应至少1个月内不进行直检并给予轻泻作用的日粮。对腹部极度紧张的病畜可实施硬膜外麻醉1~4天。
   若直肌全层撕裂并与腹腔相通时,动物无需再治疗。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主办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bet365亚洲手机版版权所有 鄂ICP证05001037

站长信箱:ccainmaster@mail.hzau.edu.cn